而对于朝中的文官而言,如今新帝登基,眼看着乃是用人之际,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尽办法要在元化帝面前冒头,从而引起这位年轻帝王的注意。 但户部倒好,整个什么税改,如今元化帝的全部心思都在户部了,户部的官员也能借此在皇帝面前挂个号。 到时候元化帝有户部的这一众官员在,旁人又哪里有机会呢? 现在借着基层官员易地而行,互相监督丈量土地的机会,将官员在税改中的表现纳入吏部的政绩考核,如此吏部也算是在税改之事上掺合了一脚。 “恩,此事并非你想的这般简单,待本官再思量思量。” 虽然心知顾云浩这建议可行,但钱卓然也不会说出来,只点头表示自己会考虑考虑,而后却又想起一事,忍不住摇头道:“易地而行的法子,虽然可能有些效用,然对于一些权势颇大的世家来说,或许即便有三位地方官员轮换清理丈量,也还是存在瞒报之事。” 顾云浩知道钱卓然的意思。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或许有些顾忌盘踞在辖地的名门士族,但有互相清理监督之法的约束,又有擢升半级的官阶的 惑,大多都会认真对待此事。 但凡事都没有绝对。 因着顾云浩提出的三县为一组,小组内互相监督、轮 丈量,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若是遇到在朝中极有权势之辈,即便是三个地方官员轮 丈量,也未必敢直言其瞒报之事。 毕竟在有的时候,升官事小,保命事大。 乌纱帽哪里有身家 命重要呢? 听到钱卓然亦是在担忧此事,顾云浩神 一振,眼中闪过一丝凛冽的寒光,道:“下官以为,如有此事,当杀一儆百!” “景源所言正是本官所想。” 闻言,钱卓然却是丝毫不见诧异之 ,反而是颇有兴致的伸出手指点了点面前的书案:“只要杀一批人,谁还敢在这事上含糊。” 在这次建言之后,顾云浩便埋首在手头的工作之上。 也不知是因着建言的事,听说钱卓然曾在部里公开夸赞过他两句,甚至言辞中还有准备栽培重用的意思。 当然,钱卓然此举到底是因为真的欣赏他,还是借此想要想师祖孙惟德示好,却只有他钱卓然自己知道了。 对于顾云浩来说,他虽然知晓这里面必然也还是有师祖的因素在,但也还是觉得算是意外之喜。 毕竟他当时寻了钱卓然谈及此事,主要还是为了解决税改之中的弊端,确保田地清理顺利罢了。 要知道,新政的大体方向乃是他初拟的,新政亦是他此生的追求。 田地清理之事关系到国库税入,又直接影响税改的成功与否,他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但能借此取得钱卓然的信任,那对他今后在户部的前途是极为有利的。 顾云浩承认自己是个贪心的人。 他不仅要推行新政,更是想要平步青云。 虽然朝中还没见动静,但见钱卓然对他的夸赞,顾云浩便知这位左侍郎大人在找机会呢。 因而,顾云浩料想,此事必然会达到他的期望。 解决了田地清理的弊端,顾云浩心情暂时轻松了些。 经过这几 的功夫,他不仅全面接手了闽省的田地清理的烂摊子,更是将里面的一些情况摸透了。 难怪陆安宁这般避之不及,以至于他才来户部,便这般急急的推了过来。 闽省的情况,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第154章 第154章:难题 刚刚入夏, 整个雍京的天气便热了起来。 一转眼,顾云浩到户部任职已有些时 了。 可能是由于之前跟陆安宁有过那一次的 锋, 这段时间以来, 陆安宁虽然偶有过问田地清理之事,但也不似之前那般故作姿态。 赵启自然也是进了户部, 跟随着顾云浩在闽省清吏司处理田地之事。 不得不说, 赵启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帮手。 不仅心思缜密, 且还 通算学,顾云浩放心的将闽省各州府的田地登记册 予他核对。 虽然现在的工作任务繁重,但顾云浩心中却很是畅意的。 特别是前几天,钱卓然于大朝会奏田地之事, 元化帝正式下令, 实行易地而行的丈量方法。 没错, 钱卓然思虑再三,最后还是采纳了顾云浩的建议。 当然,作为一个官场的老手, 钱卓然不会真的突然在大朝会上提出此事。 在大朝会之前, 他亦是先探了探元化帝的口风, 而后私下向元化帝禀奏之后,方才正式于大朝会时提出。 此奏一出, 朝皆叹。 这户部是要闹哪样啊? 竟然将田地丈量之事跟官员的升迁牵扯上,这不是过界了么? 吏部居然能忍? 在众人等着看吏部与户部互掐的时候, 却是没有想到, 钱卓然又禀奏一事, 便将整个局面逆转了。 不错,钱卓然在提出此事之时,又建言把对地方官员的考量全部 由吏部主理。 这也就是说,即便是户部提出了将税改之事纳入官员考核,酌情提拔表现优异的官员,但这个官员的提拔权却还是 由吏部,而官员们在税改之中的表现,仍是由吏部去评判。 此建言一出,元化帝眉头微皱。 于萧穆言看来,钱卓然提出的丈量之法确实可行,但此事应当全部 予户部,方才是最省事,效果也最直接的。 要知道不论是田地丈量,还是对税改中官员的考核,只有户部这个主管税改的部门,才是最能反应实际情况的。 元化帝认为,如果真的要行钱卓然的丈量之法,那么由户部于税改过程的对各地方官员进行评价,而后再 由吏部对应评价确定官员的升降。 这才是最省事的法子。 毕竟元化帝身为帝王,他考量事情只从大局出发,不会去在意户部的处境。 但是见着钱卓然如此一副避之不及的样子,萧穆言心中还是有些不悦的。 这些个大臣,虽然面上说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心,好似一副能为皇帝、为国家掏心掏肺的样子,但内里其实都 腹小心思,互相攀扯瓜葛着。 萧穆言其实一听钱卓然将此事推给吏部,便也猜到了他的用心。 无非就是想分一杯羹给吏部嘛。 虽然不悦钱卓然的小心思,但元化帝心里也明白,如此将吏部牵扯进来,是对税改有利无害的,故而也只作不见钱卓然的小动作。 就这样,在钱卓然的推波助澜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华朝各地开始三县为一组,互相轮 丈量田地。 而且下诏发于各地,明言吏部将对此事进行考核,若经考核为‘优’的,一律擢升半级。 为了拉吏部进来,减轻户部的负担,元化帝甚至还专门召见了吏部的几个大佬,其中所言之事外人不得而知。 但见在元化帝传召之后,吏部上下便跟打了 血一样,全力扑在了考核地方官员的税改之事上。 朝中自是有聪明人,见着如此情况,也是反应各异。 有的赞钱卓然好手段,居然借着此事拉拢了吏部。 也有的叹户部的官员可惜,有钱卓然这么一个上司,居然如此就将税改之功分了一半去给吏部。 要知道拉了吏部下水,虽然减轻了税改的阻力,但也等于分了功劳。而且最重要的是,有了吏部掺合进来,元化帝今后关注和重用的就并非仅仅是一个户部了。 吏部也有官员上百人,这样一来,在元化帝面前,户部官员出头的机会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当然,钱卓然也自然是知晓这个后果。 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钱卓然而言,户部官员今后的仕途,显然是没有他的官帽来的重要。 他亦是知晓今次税改之后,季铭将拜相,他若想接任户部尚书,必然要在税改中立功才是。 只是,在钱卓然的奏文之后,一众守旧派的官员和世家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这乃是釜底 薪之策啊。 而且还将吏部拉了过去,实在是不妙。 毕竟六部之中,吏部的地位十分关键,全国上下的地方官员,有谁敢不卖吏部的面子。 对于这些,顾云浩却是不关心的。 他只知道,在前不久,在钱卓然的建言之下,元化帝正式下令,整个事情也在随着他的设想走。 因着元化帝的这一召令,税改之事应该能顺利进行,地方上的士族们瞒报田地的可能 大大降低。 这,便够了。 这些 子,顾云浩带着司里的主事杨光,以及司务和侍从几人一起翻查闽省的田地登记册,从中清算瞒报的大体情况。 虽然当时立朝之处,朝中对全国各省的田地有过一次清理和丈量。 但那时候时局刚稳,清理的也比较 糙,甚至还有些世家贿之以重金,其中瞒报的情况是数不胜数。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必然又有不少百姓开垦了新的田地出来。 如此一来,闽地到底有多少田地,竟然是难以估算出来了。 每每思及至此,顾云浩都觉得头大如斗。 他们总不能拿着华朝疆域图去估算田地数额吧? 毕竟这个时代的地图不似前世那般细致,即便估算出闽省的辖域大小,但却还是难以 清楚田亩之数。 但顾云浩心知,闽地的田地绝对不在少数。 不为其他,就单单只论地势而言,闽地大多都是平原地带,山地、坡地较少,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垦,必然有不少地方被百姓们挖掘出来种粮食。 要知道闽省那边世家林立,朝中也有多位官员出于闽省。 有着这么多的官家士族在,土地兼并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此一来,闽地的百姓只会生活的更加艰难,必然会打量开垦田地。 他们户部存有的闽省田地登记薄上记载的数字,必然是不准的了。 只是这其中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额呢? 想到这里,顾云浩皱了皱眉,以手扶额靠在高背椅上。 “大人,吃口茶吧。”soNGyUAnRc.cOM |